餐饮业需要与媒体实现良性互动
“食在广州”需要“话语权”
餐饮业需要与媒体实现良性互动
——《美食导报》总编辑助理、采编中心主任李朝晖
李朝晖认为,餐饮行业是社会经济的“晴雨表”。经济状况好,餐饮业就兴旺;相反,餐饮业就只能惨淡经营。由于广州餐饮业的蓬勃发展,各类专业饮食媒体也如雨后春笋般茁壮成长。可以说,它们已经成为“食在广州”一个耐人寻味的有机组成部分。
十几年前,广州的媒体很少有专门的版面报道饮食。遥想当年,充斥于广州的饮食类报刊,基本上都来自香港。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因为当时广州的餐饮业还处于“跟风”的阶段,“港式粤菜”、“港式管理”甚至“香港名厨”在大行其道。从烹饪鲍鱼、海鲜、点心、烧腊,甚至小炒都以模仿“香港制造”为新潮。总体而言,当年广州餐饮业还只是一个“学生”,根本就没有“话语权”。
说到“话语权”,值得关注的是,与当年香港饮食类媒体相伴相随的是一批“港产美食家”,他们被奉若“神明”,众多餐饮经营者无不以“食神”们的大驾光临为荣。
斗转星移。随着广州经济规模的持续放大,整个“珠三角”包括港、澳地区饮食的重心逐渐向广州倾斜。与此相呼应,如今“港产美食家”已风光不再;相反,著名美食家、美食专栏作家庄臣却走进了“亚视”,为香港人讲述“食在广州”的故事。
目前,由于行业准入门槛较低,餐饮行业的经营者与管理者文化质素偏低,业界在处理与媒体的关系时,往往过于简单化,以为投放广告就代表一切。也就是说,媒体对于他们而言,最大的功能就是为他们招徕生意,而很少像其它行业那样,从推广、巩固自身的品牌着眼,与媒体结成长远的战略联盟。
今年的“广州亚运美食节”为什么能搞得轰轰烈烈?从表面上看是因为广州市政府有关领导支持的力度前所未有,市长、副市长均同时为“食在广州”呐喊,本届美食节,番禺区四套班子领导亲临现场,这一喜人状况的出现,正是媒体不遗余力推波助澜的结果。
过去,在报道历届美食节的内容时,很少上综合媒体的头版。而这一次,《广州日报》不仅安排在头版,而且图文并茂。
没有沟通就没有和谐、就没有行业的良性发展。番禺作为广州地区的饮食重要区域之一,应该要加大与当地媒体与专业网站的合作,利用媒体的力量打造“食在广州、味在番禺”的品牌。
未来,广州餐饮业、番禺餐饮业要做强做大,还必须走出去、请进来,与国内、世界不同的媒体进行互动,让它们进一步了解“食在广州,味在番禺”的深厚内涵与鲜活生猛。
本文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仅供参考,具体以相关单位、公司、部门发布的最新信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