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钱豹将被19亿转卖
金钱豹要被变卖的消息越清晰,这家标榜高端餐厅的前世与未来,就越显得模糊和不解。
“金钱豹要把自己卖了,19个亿。”半个月前,曾经的金钱豹“台干”李威第一次听到这个消息。与此同时,这个不知好坏的消息,不胫而走。
2010年营收近9亿元,却只为金钱豹带来了四千万元的收入。巨大的差距,为这家看起来很美的公司围上混沌的谜团。
“定下来了,卖掉大部分股份,15个亿,接手的是一家基金公司。7月24日,在上海举行董事长袁昶平的卸任仪式。”很快,消息就被刷新了。
“卸任仪式推迟到了月底。”金钱豹餐饮集团(以下简称“金钱豹”)常务董事王本中对新金融记者说。至于为什么卖,多少钱,电话那头的他,只字未提。
不可否认的是,“金钱豹人”的未来会因为这则消息而改变。于是,金钱豹乱了“大家人心惶惶,对不可预测的未来充满了焦虑”。
但比起变卖消息,很久以前,金钱豹的混乱在内部早已不是新闻了。
“台干”离职
李威最终还是决定离开。
作为一名金钱豹的“台干”,这个决定有些出乎意料。毕竟,“台干”对大多数金钱豹员工意味着“台湾来的干部”,那是“中央”的人。董事长袁昶平甚至亲自打电话挽留他,但李威还是走了为了更高的薪水。
对于并不是做餐饮起家的金钱豹而言,李威显然是专业人才。和大多数进入金钱豹的高管一样,2007年,他由朋友介绍进入金钱豹上海总部,后转战北京,经验丰富的他,最终参与并见证了金钱豹天津店的选址、开业。
因为是台湾人,也因为金钱豹是台湾企业,虽然离职已两年有余,但有关金钱豹的消息他还是会及时关注。
在台湾,金钱豹是集夜总会、学校、饭店等业态为一体的“多元化”集团。2003年10月,金钱豹正式进驻上海,并在中信泰富广场开设了第一家美食百汇店。
金钱豹的开局“很顺”,在大上海开始崛起不夜城的年头,来自台湾的高档自助抵消了自助餐“低价狂吃”的消费理念;而那时,中国的中产阶层刚开始踏上社会主流的舞台,金钱豹好像一种身份象征,开始走红。
名声在外的金钱豹,后来渐渐成为商场的吸金工具。而它在民间的口碑,甚至制造了一种象征其存在的意义,是划分一家商场是否高端、是否有实力的指标之一。也因此,金钱豹再开店,都由百货商场主动开出条件,“请”其入驻。
在天津,金钱豹的店面占据了乐宾百货的一整层,和其他百货公司一样,乐宾为金钱豹提供了专用电梯、专用停车位。甚至用少收租金的方法,抽取金钱豹一定比例的营业额。
但具体的分成比例,李威不得而知。“每个店都不一样,有些百货公司是干脆不收租金而抽取一定比例的营业额,就像入股。”他说。
他清楚地记得,天津店是金钱豹在大陆的第七家店,也是最特殊的一家。
其特殊性在于,金钱豹执行董事蔡充原本拥有自己的餐厅,后来,这家餐厅被袁昶平收购,个中原因,至今不解。而当时,恰逢金钱豹天津店筹备,收购餐厅的全部金额就被袁昶平投入了天津店。于是,蔡董就自然而然地成了天津店的小股东参与运营。而其他店,都是袁昶平自己的,这造成了管理上“杀出个程咬金”,“也正是这个决定,给天津店后来的运营、管理埋下了隐患。”
投入在4000万元-5000万元的天津店,于2008年7月1日顺利开业,并一举成为当时金钱豹所有店面中最大的一家。
生意如同当月的天气一般火热。每天2000人-2500人的就餐队伍让李威等人欣喜,“这是谁都不曾料想到的。”
可“开门红”的场景,并没有持续多久,进入8月,就餐人数就直线下滑,只能达到刚开业时候的七成。再后来,平日的就餐人数就锐减到800人-1200人,节假日(周末)也只能达到1200人-1500人。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上海和北京的几家店,平均每天的就餐人数都在2000人左右。李威、店长、董事都“急了”。
为了“不赔钱”,整个团队迅速做出判断,转移了业务重心将原本以自助为主的经营模式转为以婚宴和宴会为主。“还是赚钱的。”李威说。
虽然几经磕碰,但在天津不长的工作时间,之于李威来说是愉快的。
工作上,因为自己够专业,店长、总部、董事都挑不出什么“毛病”。在店里,因为“台干”的身份,即使店长对他的工作不太满意,“也只能建议,不能管。因为所有的台干,职称都一样,且他归总部管。”李威说。
下班后,他和其余六七名“台干”住在由公司租来的几套三居室里,很少谈及工作。每年公司还会提供三四张往返机票,供“台干”探亲。最令他难忘的是:“每天的两餐都可以在店里吃,可以吃得很爽,这是只有干部才有的待遇。”
可是,他对自己每月万元有余的薪资非常不满。但所有的台干,薪资基本上都差不多在上海如此,在沈阳亦如此,这实际上造成了一种落差,因为城市消费水平不同,一万元的薪金,在天津和沈阳可以过得很好,在北京和上海却有些捉襟见肘。“这是金钱豹人员频繁流动的原因,有能力的人会走,没能力的人也会走。”对此,他深信不疑。
本文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仅供参考,具体以相关单位、公司、部门发布的最新信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