窝窝头事件被彻底搞大了
三成产品含有柠檬黄
本报提出的质疑得到印证
本次检测主要是对柠檬黄、日落黄、苋菜红、胭脂红、亮蓝色素五个项目进行检测,其中有8批次产品有柠檬黄检出,占抽检批次近三成。(玉米磨成粉以后再做成窝窝头,颜色肯定不会是亮黄色的,如果玉米粉的成分较高的话,那么窝窝头应该是土黄色的。“我希望能搞清楚,橙黄色的玉米窝窝头有没可能是加了色素?”住在松木场的庄女士上周打进本报热线说,她担心玉米窝窝头里面根本就没有玉米成分。详见本报6月19日第33版《红遍杭城的玉米窝窝头遭消费者质疑》)
杭州市工商局消保处陶处长说,依据《食品中合成着色剂的测定》和《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窝窝头不得检出人工色素“柠檬黄”,长期大量食用含该色素的食品可能致癌。
此前,有消费者反映,由于玉米粉价格上升,个别商户为降低成本,添加柠檬黄以增加窝窝头等面制品色泽。陶处长表示,通过多用面粉,少用玉米粉,然后再加色素以补充色差,做出来的外观看起来一样,但成本却低了,在口感上消费者很难区分。(“糯米粉4.8元/公斤,黄豆粉每公斤的价格将近11元,从成本上来核算的话,这个配方实现的可能性不高。”黑龙江某市国家粮食储备库驻杭办事处的负责人王学奇在江南粮油市场设有摊位,出售各类杂粮。王学奇分析,每公斤玉米粉比面粉一直贵0.5元左右,这可能让一些摊贩在制作面点时用面粉加色素来代替玉米粉。今年玉米粉价格偏高,从最近的市场价格看,面粉是2.5元/公斤,而玉米粉则是3.2元/公斤,差价正在变大。详见本报6月19日第33版《红遍杭城的玉米窝窝头遭消费者质疑》)
根据市工商局检查情况看,目前,城区范围内有窝窝头加工销售点54家,其中有营业执照的20家,无照经营的32家,超范围经营的2家;加盟店有28家,未加盟的26家。检查时仍在营业的22家,已停业的32家。
陶处长说,这几年,窝窝头、高庄馒头等越来越受消费者喜爱,许多农贸市场门口都有现场加工点,接下来工商部门还会继续对这个行业进行检查,保证优质的产品登上老百姓的餐桌。
杭城窝窝头店
半年里经历大起大落
“对我们来说,应该感谢媒体和工商部门的监管,因为这个行业发展得太快,确实少了应有的规矩。”昨天,“成盛”窝窝头浙江区的总代理聂成鼎说。(“成盛”是最先被工商部门查出往窝窝头里添加柠檬黄色素的窝窝头店。详见本报6月24日第34版《亮黄亮黄的玉米窝窝头添加了柠檬黄色素》)
今年1月份,聂成鼎在三里亭农贸市场开出了“成盛”窝窝头的“浙江一分店”。到今年4月份,聂成鼎的窝窝头店突然红火起来,出现了市民排队购买的浪潮。“最热闹时,店里十多个人同时忙碌还得让顾客等1个小时,有人开车过来一买就是50个。”聂成鼎回忆说,以至于门店要订下“限购10个”的规矩。这种排队的景象吸引了热情的加盟者和市场追随者,“成盛”窝窝头的加盟店和各个品牌的窝窝头店随后陆续在杭州开出,玉米窝窝头也成了掉渣烧饼之后又一样让杭州人追逐的街头明星小吃。
买窝窝头的队伍到底是怎么排起来的?“说真的,当时我自己都觉得难以置信。”聂成鼎说,“成盛”窝窝头总部在云南,聂成鼎来开拓浙江市场时的考虑很简单,他认为浙江人很富裕,想试试玉米窝窝头在这里有没有市场。
现在他总结,是玉米窝窝头打的健康粗粮概念和松软可口的口感打动了消费者。
事实上,在很多人排队买窝窝头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一些消费者的质疑声。而在本报独家报道了《红遍杭城的玉米窝窝头遭消费者质疑》和工商部门介入调查之后,涉嫌添加色素的玉米窝窝头声誉一落千丈,窝窝头店在杭州的数量也急速缩水。
“以前店里十来个人,现在只有2个人,没什么人买这个窝窝头吃了。”三里亭“成盛”窝窝头店附近一家奶茶店老板说。
“过去我们每家店都赚钱,现在我们每家店都赔钱。”现实对聂成鼎来说很无奈,不过他还没有放弃对浙江市场的信心,就在昨天,他还去桐庐查看了两家“成盛”的加盟店。
聂成鼎一直坚称,过去确实有个别加盟店擅自使用了色素,而现在,“成盛”的所有门店都会杜绝使用违规添加剂。对于“成盛”的窝窝头怎样能在高玉米粉含量的同时做到口感松软,聂成鼎表示,这是因为“成盛”使用的玉米粉是经过了特殊的工艺处理,而这是“成盛”配方的核心机密。
如何兼顾口感和安全
是窝窝头的普遍问题
“就窝窝头这个产品来说,无法兼顾口感和食品安全一直是行业普遍性问题。”中式面点高级技师,国家烹饪大师王孝仁说。如果按传统的工艺生产,玉米窝窝头的口感会相当粗糙,对吃惯细粮的杭州人来说,可能是“难以下咽”的。
王孝仁分析说,现在在面点上国家认可使用的苏打粉、干酵母等产品只能起到有限的效果,在玉米面里掺加一定比例的黄豆粉、面粉也能让窝窝头软一些,不过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粗粮的质地。而现在杭州消费者对粗粮制品的市场需求使得这个口感和安全难以两全的问题更加突出,以至于出现了眼下添加色素的“窝窝头事件”。
“如果没有技术创新的话,口感很难突破。”王孝仁说,他使用一种日本进口、完全符合人体食用标准的软化剂制作出口感非常松软的窝窝头,不过因为这种软化剂价格昂贵,很难用于市场推广,这种兼顾了口感和安全的窝窝头目前也只出现在高端宴请上。
本文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仅供参考,具体以相关单位、公司、部门发布的最新信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