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员为顾客“买单”背后
与一些朋友到沪上繁忙的商业街淮海中路用餐,在餐厅的二楼选了个能容纳六个人的座位。不嗜辣的H因菜单上意大利面的旁边标了两个辣椒,对是否应该点这道食物犹豫不决,只在向服务员(即侍应生)确定能够要求厨师不加辣椒后,才作出选择。
一伙人点了菜,天南地北地聊了起来,起初也没留意到,后来才发现把菜端到二楼的服务员只有一位,就做了必须“等久久”的准备。
H点的意大利面最迟上桌,捧到她面前的食物竟然撒满辣椒干。由于沪上部分餐馆也有把辣椒干当点缀饰品的习惯,H就先吃上一口。岂料,面条也颇辛辣,她只好一边猛灌冰水,一边要求服务员向厨房查询。
“我分明把要求写在单子上了嘛。”服务员委屈地说。待她再次上楼来时,只见她眼眶红红的,但还是礼貌地说:“能换别的食物。”
H就依照原来面的价格,点了两道小吃,服务员也还是客气地说:“好的呀。”
还好C观察入微,察觉服务员面有难色,就问了句:“食物的钱,是必须由你垫出来的吧?”
服务员先是支支吾吾,然后坦言:“是的,但没关系的……”
大伙儿七嘴八舌,要H别追究了,服务员却还是那句:“没关系的……”
H这时也开腔了:“算了,我不要了。”服务员连忙道谢,然后下楼传达顾客的决定。
据C说,类似的情况她碰上好几回了,每一次都是由服务员扛下所有责任:“他们一个月才赚那几百块人民币,要他们垫出顾客的一餐半餐,那就等于说他们当天是‘白做’的了。”
不少狮城客常把保障消费者权益挂在嘴边,即使身在异地,也要求享有优质服务,动不动就要求见餐厅经理。保护自身权益固然没错,但我们往往忽略了,这么做或许是把自己的“权益”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上。
“意大利面事件”还蕴藏了一个问题:中国是否为发展服务业做好了准备?
目前,多个中国省市都异口同声地表示要集中火力发展服务业。服务业在国际间是个产业分类的概念,泛指提供非实物产品为主的行业。在中国,服务业则常被称为第三产业,其范围涵盖第一(即农、林、牧和渔业)和第二(工业、建筑业)产业以外的其他所有行业。
换言之,服务业不仅仅指诸如饮食业等传统服务业,还涵盖商务服务(专业和电脑服务等);通讯服务(邮政、速递、电信和视听服务等类);建筑和相关工程服务;教育服务;环境服务;银行和其他金融服务,以及海、陆、空运输服务等等。单单一个“意大利面事件”当然不足以说明中国还没为投入服务业做好准备。
不过,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再高的行业,仍离不开人; 服务业从劳动和资本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过渡时,更需要人力资本。
中国社科院人口所曾从投入与产出的角度得出结论,指出中国政府每投资100万元人民币可提供的就业岗位,重工业是400个,轻工业是700个,第三产业则是1000个。中国欲把第三产业所吸纳的就业人数往国际平均水平推移,其中一个前提就是以人为本,即增加人们的就业机会和收入。
试问,要一个服务员为表面上优质的服务“买单”,又怎么能落实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呢?
学者认为,中国服务业在产值中所占的份额(超过30%)比不上国际水平(超过60%),这与其高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量的急剧增加有关,但或许,它背后也还有个服务素质优劣的根本问题。
本文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仅供参考,具体以相关单位、公司、部门发布的最新信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