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人”餐馆从海口走向全国
:短短十年,从面积仅50平方米、老板加员工仅九人的临街小店面,发展成如今在两个省拥有4家大型连锁饭店,总营业面积达6400平方米,员工接近800人的大型餐饮企业,“湖南人”湘菜连锁店的成功已毋庸置疑。
1996—2006十年间,无数餐饮企业先后进军海口市金龙路“美食一条街”,然而大多数都相继倒下,能够岿然屹立十年的大餐馆屈指可数,“湖南人”便是其中的“元老级”餐馆,究竟是什么让“湖南人”能够在这条竞争激烈的美食街中生存下来并不断发展壮大?
“南下琼崖”到“走向全国”
1996年,黄韧、黄茵父女俩怀揣六万元本钱、带着四位师傅,告别故乡长沙,来到海南开始创业。既无靠山,又少资金,更没有办店经验,其艰难可想而知。1996年7月4日他们将开店地点定在海口市南宝路,日夜赶工,于当月19日开张。开业前,给餐馆起个什么名字,也使黄氏父女颇费了一些思考。“红辣椒”、“红太阳”、“浏阳河”、都一一被否决,最终定名为“湖南人”。只要是对中国近代历史稍有常识的人,就不会不知道魏源、曾国藩、左宗棠、黄兴、蔡锷、毛泽东、刘少奇、彭德怀、沈从文等一长串闪光的名字,以“湖南人”为店名对每一个中国人乃至外国朋友都会有一种非同寻常的强大的感召力。
“湖南人”南宝店刚开业时店面只有50平方米,餐桌9张,从业者加老板仅有9人。门窗上没有“名师主理”的宣示,倒是有“只要我们相遇定成为永久朋友”的办店宗旨。店内墙上没有挂名菜佳肴的图片和文字介绍,却有“爱您,不如伺候您”的员工心声。没想到也想不到,开业第一餐就宾客如潮!此后,饭店生意蒸蒸日上。
翌年,“湖南人”将目光投向了海口市金龙路。1997年8月9日,“湖南人”金龙路餐馆建成开业。之后生意一直比较火爆。2002年,金龙路“美食一条街”建成。当年12月20日,“湖南人”抢在整条美食街的所有店铺中最先开张营业。一开始生意就极其火爆,然而由于营业面积的扩大,服务人员在短时间内增加类几倍,导致了“湖南人”当时出现了短时间的服务人员管理与培训出现明显断档,足足用了半年的磨合,餐厅的经营管理才步入正轨。
就在“湖南人”刚刚在金龙路有所发展的时候,2003年3月“毛家”餐馆进军金龙路,而且就建在“湖南人”隔壁。同为一个菜系,又相邻而建,这在当时导致了两家湘菜馆之间的激烈竞争。当时“毛家”开业的最初两个月,“湖南人”的营业额有所下降,但两个月后,营业状况开始呈回升趋势。然而,祸不单行,2003年6月开始,“非典”病毒盛行,全国餐饮业均受到极大冲击。“湖南人”也再次出现了营业额回落的现象。直至非典过后经营状况才又逐步上升。在此期间,“北京人”等一大批餐馆入驻金龙路,但都未对“湖南人”造成太大冲击。自此“湖南人”在金龙路“美食一条街”完全站稳了脚跟。
衣食足而谋发展。2005年3月,在“湖南人”南宝店和金龙店的基础上,黄氏父女成立了“水无沙餐饮管理有限公司”。2005年6月23日,广州白云区新市“水无沙湘菜连锁城”开业,营业面积2000多平方米;2006年6月18日,深圳鸿翔“水无沙湘菜连锁城”开业,营业面积1500平方米。以上几家店的开办全部都是“水无沙”餐饮管理有限公司自身投资,未借用一分钱的贷款。从艰辛创业到不断发展壮大,黄氏父女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成功的背后
从经营“湖南人”餐馆转变到经营“水无沙”餐饮管理有限公司,这无疑是对管理者的一个考验。黄氏父女是怎样成功的?
“湖南人”湘菜连锁店海口市金龙路店店长刘女士向《证券导报》“财经海南”记者介绍:“黄总是一个非常爱学习的人,在经营餐馆的过程中,他经常外出去听一些讲座并吸取先进的经营思路,例如‘湖南人’餐馆的食品开发部门就是黄总在2000年前就建立了的,当时这种部门只有少数大型餐饮企业才有。食品开发部主要是负责到各地采集新的菜样,吸取其精华,再经过自己餐馆的厨师改良后呈上‘湖南人’的餐桌。‘水无沙’餐饮管理有限公司成立后,更是组织下面各分店中层管理人员外出学习,以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刘女士还介绍说:“我们餐馆的管理层基本上都是从老员工中提拔录用,这样有利于自身管理理念和方式的统一。并且厨师也基本上都是师傅带徒弟这种形式,这有利于培养企业的自身人才。而且“湖南人”不仅为员工提供了优越的工作环境,同时也为他们搭建了施展才艺的舞台。除了大型文艺晚会外,各店还开展棋艺比赛、书法比赛等丰富多彩的企业文化活动,使员工的业余文化生活得到充实。”
继续发展壮大
当记者询问“湖南人”湘菜连锁店今后的发展方向时,刘女士自豪地说:“公司明年准备再开4家店,广州增加两家店,海口可能开一家加盟店,三亚开一家直销店。”她补充介绍说,他们的加盟店不只是简单意义上的加盟,而是他们公司到时会派一批老员工先把店经营起来,等到步入正轨再完全交给加盟店店主来经营。
1996—2006十年间,无数餐饮企业先后进军海口市金龙路“美食一条街”,然而大多数都相继倒下,能够岿然屹立十年的大餐馆屈指可数,“湖南人”便是其中的“元老级”餐馆,究竟是什么让“湖南人”能够在这条竞争激烈的美食街中生存下来并不断发展壮大?
“南下琼崖”到“走向全国”
1996年,黄韧、黄茵父女俩怀揣六万元本钱、带着四位师傅,告别故乡长沙,来到海南开始创业。既无靠山,又少资金,更没有办店经验,其艰难可想而知。1996年7月4日他们将开店地点定在海口市南宝路,日夜赶工,于当月19日开张。开业前,给餐馆起个什么名字,也使黄氏父女颇费了一些思考。“红辣椒”、“红太阳”、“浏阳河”、都一一被否决,最终定名为“湖南人”。只要是对中国近代历史稍有常识的人,就不会不知道魏源、曾国藩、左宗棠、黄兴、蔡锷、毛泽东、刘少奇、彭德怀、沈从文等一长串闪光的名字,以“湖南人”为店名对每一个中国人乃至外国朋友都会有一种非同寻常的强大的感召力。
“湖南人”南宝店刚开业时店面只有50平方米,餐桌9张,从业者加老板仅有9人。门窗上没有“名师主理”的宣示,倒是有“只要我们相遇定成为永久朋友”的办店宗旨。店内墙上没有挂名菜佳肴的图片和文字介绍,却有“爱您,不如伺候您”的员工心声。没想到也想不到,开业第一餐就宾客如潮!此后,饭店生意蒸蒸日上。
翌年,“湖南人”将目光投向了海口市金龙路。1997年8月9日,“湖南人”金龙路餐馆建成开业。之后生意一直比较火爆。2002年,金龙路“美食一条街”建成。当年12月20日,“湖南人”抢在整条美食街的所有店铺中最先开张营业。一开始生意就极其火爆,然而由于营业面积的扩大,服务人员在短时间内增加类几倍,导致了“湖南人”当时出现了短时间的服务人员管理与培训出现明显断档,足足用了半年的磨合,餐厅的经营管理才步入正轨。
就在“湖南人”刚刚在金龙路有所发展的时候,2003年3月“毛家”餐馆进军金龙路,而且就建在“湖南人”隔壁。同为一个菜系,又相邻而建,这在当时导致了两家湘菜馆之间的激烈竞争。当时“毛家”开业的最初两个月,“湖南人”的营业额有所下降,但两个月后,营业状况开始呈回升趋势。然而,祸不单行,2003年6月开始,“非典”病毒盛行,全国餐饮业均受到极大冲击。“湖南人”也再次出现了营业额回落的现象。直至非典过后经营状况才又逐步上升。在此期间,“北京人”等一大批餐馆入驻金龙路,但都未对“湖南人”造成太大冲击。自此“湖南人”在金龙路“美食一条街”完全站稳了脚跟。
衣食足而谋发展。2005年3月,在“湖南人”南宝店和金龙店的基础上,黄氏父女成立了“水无沙餐饮管理有限公司”。2005年6月23日,广州白云区新市“水无沙湘菜连锁城”开业,营业面积2000多平方米;2006年6月18日,深圳鸿翔“水无沙湘菜连锁城”开业,营业面积1500平方米。以上几家店的开办全部都是“水无沙”餐饮管理有限公司自身投资,未借用一分钱的贷款。从艰辛创业到不断发展壮大,黄氏父女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成功的背后
从经营“湖南人”餐馆转变到经营“水无沙”餐饮管理有限公司,这无疑是对管理者的一个考验。黄氏父女是怎样成功的?
“湖南人”湘菜连锁店海口市金龙路店店长刘女士向《证券导报》“财经海南”记者介绍:“黄总是一个非常爱学习的人,在经营餐馆的过程中,他经常外出去听一些讲座并吸取先进的经营思路,例如‘湖南人’餐馆的食品开发部门就是黄总在2000年前就建立了的,当时这种部门只有少数大型餐饮企业才有。食品开发部主要是负责到各地采集新的菜样,吸取其精华,再经过自己餐馆的厨师改良后呈上‘湖南人’的餐桌。‘水无沙’餐饮管理有限公司成立后,更是组织下面各分店中层管理人员外出学习,以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刘女士还介绍说:“我们餐馆的管理层基本上都是从老员工中提拔录用,这样有利于自身管理理念和方式的统一。并且厨师也基本上都是师傅带徒弟这种形式,这有利于培养企业的自身人才。而且“湖南人”不仅为员工提供了优越的工作环境,同时也为他们搭建了施展才艺的舞台。除了大型文艺晚会外,各店还开展棋艺比赛、书法比赛等丰富多彩的企业文化活动,使员工的业余文化生活得到充实。”
继续发展壮大
当记者询问“湖南人”湘菜连锁店今后的发展方向时,刘女士自豪地说:“公司明年准备再开4家店,广州增加两家店,海口可能开一家加盟店,三亚开一家直销店。”她补充介绍说,他们的加盟店不只是简单意义上的加盟,而是他们公司到时会派一批老员工先把店经营起来,等到步入正轨再完全交给加盟店店主来经营。
本文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仅供参考,具体以相关单位、公司、部门发布的最新信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