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餐饮“第一帮派”
餐饮江湖并不是简单的锅碗瓢盆,它的构成与众多商业经济一样,充满了谋略、智慧、狡诈、斗争、妥协,所有的一切在资本的操控下徐徐展开。在杭州这个美食天堂,或大佬,或无名小卒,渴望在江湖上谋得名号甚至占有一席之地,颇为不易,而他们却真真实实地和我们每个人发生着千丝万缕的关联。每日商报记者通过深入的调查,用独特的商业视角记录了杭州餐饮江湖中的热点事件,希望探索出江湖的得与失、悲与喜。
福建“沙县小吃”,一个在中国各个城市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的地方小吃,没有香格里拉酒店的高贵,也缺少肯德基、麦当劳的时尚,但不得不承认,由于人数众多、分布极广、势力庞大,它已成为餐饮江湖中势力惊人的“第一大帮派”。
和肯德基等知名连锁品牌相比,沙县小吃在数量上有着绝对的优势。据沙县小吃同业公会统计,仅杭州地区,就有沙县小吃近3000家,这几乎占到杭州主城区餐饮店的三成。而其全国的店家数量多达53000多家,这个数字,每年还在以几千家的增长速度不断更新,而肯德基在全国门店数则为2100多家。
如果把这些“沙县弟子”串联,以每家小店年均30万元营业额计算,这是一个拥有160亿元容量的庞大经济体,巨大的财富效应吸引着大批中小投资者揣着钱囊寻找组织“入伙”。
一个30平方小店的经营模式
沙县夏茂镇80后小伙邓德荣在杭州莫衙营经营的“沙县小吃”掩映在一片绿荫之中,它被一家饭馆和一家拉面店包夹,看起来毫不起眼,但每天却能吸引数百名顾客光顾,惹得同行羡慕不已。
店里有3名店员在打理,他们是邓德荣老乡或亲戚,3人轮流倒班,营业时间从早上六七点一直到第二天凌晨。只有每天下午2点之后的一二个小时,他们才能空下来喝口茶,聊聊天。
店员刘金兰说,顾客多半看中的是实惠的价格,还有些冲着沙县小吃独到风味而来。小吃虽然定位于市井低端人群,却有别于一般街头小吃的粗糙,多了几分玲珑与精致。沙县小吃用料很普通,但原料的选择、加工、搭配都有着自己一套独到的工艺,甚至连辣酱、老醋等佐料和调料都透露出纯正的沙县风味。而这种独树一帜的风味,却又能巧妙地融入当地的饮食文化,南北皆宜。
“我们小吃在全国各地都有市场,有固定的消费人群,很少有人说吃不惯的。”刘金兰说。
沙县小吃供应量最大的是面食,而面食所使用的面条和馄饨皮,都是由专门的工厂供应,这些面厂多由沙县人自己开办,只供应给各自城市中的“沙县小吃”。
刘金兰说,很少会有外地人开沙县小吃,即使有滥竽充数者,这些“山寨沙县小吃店”大多开不长久。“他们的配方不一样,口味、风格和正宗的沙县人做出来的完全不一样,一尝便知,顾客不买他们的账。”
在墙上挂出的黄底红字的大幅菜单上可以看到,沙县小吃被分为小吃、炖品、面食、套饭四大类,60多个品种,价格大多在2元到10元之间,很少有超过10元。
“我们定价没有统一的标准,由各家店根据营业成本自行确定,但基本上不会相差很大。”刘金兰说,顾客不拘年龄、不论职业,有周围小区的居民,办公楼的上班族,学校的学生甚至过路人。
顾客逛进店堂,拍出三块五块,吆喝一声,不出5分钟,一盘香气四溢的小馄饨抑或一碗热气腾腾猪蹄饭便搁上桌面。点上一点沙县特制的红辣椒酱,咂上一口,在喉咙里烫开一条道,端起碗来呼啦呼啦吃下半碗,顷刻便已大汗淋漓,从嗓子眼一直舒坦到脚底心。
本文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仅供参考,具体以相关单位、公司、部门发布的最新信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