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餐业的金钥匙

 色香味俱全的中餐美食令世界垂涎三尺。

  洋人爱中餐

  圣诞夜,美国纽约曼哈顿华埠披露街9号的“鹿鸣春”食府,食客依然排着长队。赚得盆满钵满的老板说:“来餐厅用膳的非华裔要比华裔多很多。”有人说,假如一天美国的中餐馆全消失了,美国人就要饿肚子。因为,美国人每天平均消费250多万份中餐,美国中餐馆逾4.6万家,年创200多亿美元的销售额。

  于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进行的调查《世界眼中的中国》显示,中餐仅次于长城和功夫,成为“中国象征”。中餐能上全球的餐桌,这自然有自身的魅力,更离不开勤劳的华人中餐业。

  产业待转型

  遍布全球的20多万家中餐馆仍面临种种问题:家庭式管理不专业,菜式口味过于“本土化”,恶性竞争,消费水准中低端等。这些不仅导致华人中餐业不景气,更可怕的是,让中餐甚至中国文化在海外的形象大打折扣。

  世界权威餐厅指南《米其林美食指南》显示,在法国数以千计的中餐馆中,名列榜单的高档中餐馆仅有两家。数量虽少,但这让海外中餐业看到了信心:华人中餐业实现华丽转身,关键在于转型。

  传统不能丢

  新世纪初,以客人选料、现炒现烤的特色见长的自助餐风靡一时,为当时不景气的华人餐饮业注入一股活力。后来,这种背离中国传统就餐文化和照抄照搬洋式的转型模式,成为华人中餐业转型探索中的反面案例。

  美国《世界日报》报道称,在美国纽约美食界,一家名为“西安名吃”的中餐馆正闯出名堂,以传统的手工拉面和辛辣的中式口味为特色的“西安名吃”已注册为商标。经营了五年的华人父子搭档,正在探索建立餐馆集团的发展模式,还要把“西安名吃”推销至全美。

  无数案例证明,中餐产业转型不能摒弃中国传统文化。日本有家大明火锅,把川菜火锅精调成了一种文化品味,每道菜都蕴含文化寓意。世界中国烹饪联合会秘书长杨柳颇为赞同这种经营方式,认为这代表着中餐发展的一个方向,“既有中国美食,又有文化底蕴,已经是一个交际的场所。”

  海外华人的经济支柱中餐业,步履蹒跚地走过了百余年旅程后,该如何迎来一个全新时代?这仍需整个产业不懈地探索。

本文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仅供参考,具体以相关单位、公司、部门发布的最新信息为准!

相关文章

南宁国际美食节开锣在即

距离10月28日开幕的2006·东南亚国际旅游美食节已经越来越近了。而对于参加此次盛会的美食商家门来说,他们正在紧罗密鼓地筹备,精心打造自已的特色品牌,意欲在美食节上大展身手,与各餐饮同行一较高低,让...

广东佛山叫停田鼠宴

本报3月28日刊登了佛山市部分地区兴吃田鼠,部分死田鼠还流向餐馆餐桌的报道,报道见报后引起了佛山市卫生部门和市民的广泛关注。佛山市卫生监督所昨天向媒体通报,目前佛山已全面叫停“田鼠宴”,并陆续开始进行...

广州将组建餐饮烹饪学院

时报讯(记者 朱小勇 通讯员 任文)粤菜闻名全国,但广州至今还没有一所专门从事餐饮教育的大专院校。  市人大代表李灿佳等人建议,成立“广州市粤菜烹饪学院”,为粤菜培养高级技能人才。昨日,记者从有关部门...

湘菜掌勺人首次入选“餐饮业年度十大人物”

据长沙晚报报道,2007年6月2日上午,北京全国政协礼堂。长沙饮食集团董事长刘国初从中国烹饪协会名誉会长迟浩田上将手中接过了“2006年度中国餐饮业十大人物”的金匾,成为湘菜业和湖南餐饮业第一位获此殊...

福寿螺案开审

昨天,曾第一个挑起“福寿螺”官司的台湾籍患者杨先生诉北京蜀国演义餐饮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一案在朝阳法院开庭。法庭上,尽管杨先生的朋友亲自到庭作证,但蜀国演义公司仍然对杨先生是否曾在其餐厅就餐以及染病原因提...

新加坡一中餐厅用机器炒饭煮面

      环球网记者朱盈库12月6日报道 据新加坡《联合晚报》报道,炒饭、饺子、煮面条、炒面以及添饭都由机器代劳!这是由同乐集团首创,由新加坡首家中式快餐厅“如意”采用的机器所负责的部分食品烹煮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