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酒店餐饮管理 > 餐饮管理

陈春花:为什么每一个海底捞人都是自我管理者

经历了24年风风雨雨,3次创业失败的张勇,终于带领海底捞上市了。海底捞2017年总营收为106.37亿元,较上年同期的78.08亿元增长了36%;净利润11.94亿元,较上年同期的9.78亿元增长了22%。

也就是说,海底捞已经成为中国国内首家营收超百亿的餐饮企业。创始人张勇曾称海底捞的核心竞争力从来都不是服务,而是人力资源体系,是把员工凝聚到一起不断提高顾客满意度。

特分享一篇陈春花老师关于海底捞如何“造人”的文章。

我认为人类的行为是思想的最佳译员。——洛克

海底捞的“变态服务”

北京的时候,朋友告诉我一定要去试试“海底捞”,起初我并没有特别在意,因为天太热,不想吃火锅。但是在朋友的一再推荐下,我选择了去海底捞吃饭,到了餐厅我被眼前的情景所震惊,三伏天竟然有食客排长队!

海底捞是何方神仙,竟有如此能耐?它靠什么招数赢得“见多识广”的首都火锅爱好者的青睐?问那些三伏天在门外排队的食客,你们为什么喜欢海底捞?

“这里的服务很‘变态’。在这里等着有人给擦皮鞋、修指甲,还提供水果拼盘和饮料,还能上网、打扑克、下象棋,全都免费啊!”

“这里跟别的餐厅不一样:吃火锅眼镜容易有雾气,他们给你绒布;头发长的女生,就给你猴筋套,还是粉色的;手机放在桌上,吃火锅容易脏,还给你专门包手机的塑料套。”

“我第二次去服务员就能叫出我的名字,第三次去就知道我喜欢吃什么。服务员看出我感冒了,竟然悄悄跑去给我买药。感觉像在家里一样。”

2006年,百胜中国公司将年会聚餐放在海底捞北京牡丹园店,并说这顿饭的目的是“参观和学习”。百胜是世界餐饮巨头,旗下的肯德基和必胜客开遍全球,而当时海底捞总共不过20家店。海底捞的创始人张勇说:“这简直是大象向蚂蚁学习。”次日,在百胜中国年会上,张勇应邀就“如何激发员工工作热情”做演讲时,被这些“大象学生”追问了整整三个小时。

1994年,还是四川拖拉机厂电焊工的张勇在家乡简阳支起了4张桌子,利用业余时间卖起了麻辣烫。十多年过去,海底捞在全国6个省市开了30多家店(截至2017年末已达273家),张勇成了6000多名员工的董事长。

张勇认为,人是海底捞的生意基石。客人的需求五花八门,单是用流程和制度培训出来的服务员最多能达到及格的水平。制度与流程对保证产品和服务质量的作用毋庸置疑,但同时也压抑了人性,因为它们忽视了员工最有价值的部位—大脑。让雇员严格遵守制度和流程,等于只雇了他的双手。

大脑在什么情况下才有创造力?心理学家的研究证明,当人用心的时候,大脑的创造力最强。于是,服务员都能像自己一样用心就成了张勇的基本经营理念。怎样才能让员工把海底捞当成家?答案很简单:把员工当成家里人。海底捞的员工住的都是正规住宅,有空调和暖气,可以免费上网,步行20分钟到工作地点。不仅如此,海底捞还雇人给员工宿舍打扫卫生,换洗被单。海底捞在四川简阳建了海底捞寄宿学校,为员工解决子女的教育问题。海底捞还想到了员工的父母,优秀员工的一部分奖金,每月由公司直接寄给在家乡的父母。

要让员工的大脑起作用,除了让他们把心放在工作上,还必须给他们权利。200万元以下的财务权都交给了各级经理,而海底捞的服务员都有免单权。不论什么原因,只要员工认为有必要,都可以给客人免费送一些菜,甚至免掉一餐的费用。聪明的管理者能让员工的大脑为他工作,当员工不仅仅是机械地执行上级的命令时,他就是一个管理者了。按照这个定义,海底捞是一个由6000名管理者组成的公司。

海底捞把培养合格员工的工作称为“造人”。张勇将造人视为海底捞发展战略的基石。海底捞对每个店长的考核,只有两个指标,一是客人的满意度,二是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同时要求每个店按照实际需要的110%配备员工,为扩张提供人员保障。

我不记得自己已经去过多少次这家餐厅了,能够打动顾客的就是海底捞员工的努力,而公司的理念也通过员工的行为传递出去,无论是跑步送菜的员工,还是像表演一样拉面的员工,抑或是站在顾客身边做服务的员工,你看到的都是发自内心的快乐,细腻而准确地解决问题。一餐饭给予顾客一定是赏心悦目,“顾客满意”这四个字可以很清晰地传递出来,不是口号,不是理念,是实实存在的顾客感受。

达成员工行为共识

海底捞的成功,究其原因就是借助于员工能力的充分发挥,让员工在自己的行动中渗透和表现公司的文化。每一个海底捞人都是自我的管理者,这些员工所展示出来的风貌,让顾客体验了公司的企业文化,形成了顾客的忠诚度,形成了员工的行为习惯就是核心所在。

那么如何形成员工的行为习惯呢?这就需要我们借助于文化的功能来完成。文化的根本功能就是凝聚力的功能,简单地讲就是达成共识。很多人认为达成共识是很困难的事情,但是我不这样认为,关键是你是否关注为达成共识所必须做出的努力。达成共识只需要做到四件事情:共同的事物、共同的语言、共同的举动、共同的感受。

共同的事物

无论是服饰还是工作场所以及公司的标识系统,都要给员工明确的共同事物的安排。很多时候人们不关心这些共同的东西,但正是共同的事物让员工可以和组织完全保持一致,如海底捞给员工安排好的住宿等,这些都会让员工形成与公司的共识。相同的服装、公开的办公场所、员工一起用餐的餐厅等,包括公司的标识系统、办公用具以及工作环境,这些共同的事物都会带来共识的达成。所以尽可能给员工提供一些共同的事物,可以很容易让员工和公司达成共识。我曾经到一家公司调研,这是一家很有活力的公司。在和员工交流中,我问大家在公司里记得最深刻的事情是什么,很多员工回答说,是第一次到公司上班,公司竟然会给每一位新员工买一个星巴克的马克杯,这完全超出他们的想象,就是这样一个杯子,让他们一下子就喜欢上这家公司并愿意努力地在公司工作。一个小小的杯子就有着这样大的凝聚力,只要稍微用心,提供一些共同的事物给员工,共识就会形成。

共同语言

语言具有特殊的作用是人们所熟悉的。西方的谚语说:世界上最近的距离和最远的距离都在舌头上。这说的就是语言的功效。如果可以让员工有共同的语言,也就让员工之间达成共识而没有距离。一个好的企业文化会让员工不断谈论这样的话题:第一,诚实地了解顾客并追求顾客至上;第二,不强调职位的高低;第三,我们只有合伙人与伙伴;第四,我们不可依靠系统,而是依靠个人的能力来满足顾客的需求。概括来说就是,在企业中谈论三个关键词:顾客、合作、解决问题。如果员工在日常工作中都是谈论这三个关键词,那么员工所形成的共同语言就可以产生顾客导向的文化和行为习惯,就可以形成相互合作、配合的企业文化和行为习惯,就会形成主动承担责任、积极解决问题的企业文化和行为习惯。语言所创造的氛围一定会影响人们的行为选择和习惯,“你今天有什么好的创意?你有什么好的概念?”在这样的氛围下,只能有一个概念—创新、创业!人们会感到这样的冲动,正是创新、创业这些共同的语言造就了斯坦福的特色也成就了硅谷的神话。所以,我一直主张企业要有自己的歌曲、自己独特的语言以及要求,在企业内部引导员工谈论共同的话题,具有相同的语言是形成文化共识的第二个部分。


微信扫一扫,加我好友
了解最新酒店用品信息